蝮亚科(学名Crotalinae)是蝰蛇科的一个亚科,统称蝮蛇,其主要特征是在眼与鼻孔之间具颊窝。其代表为蛇岛蝮,灰褐色,是一种不处于濒危状态的毒蛇。分布于蛇岛。本亚科毒蛇适应很成功,已知14属150种,分布于温带与热带亚洲及温带与热带美洲。我国已知6属19种左右,许多是可怕的毒蛇
[1]
。
- 中文名
- 蝮亚科
- 外文名
- Crotalinae
- 属 于
- 蝰蛇科
- 特 征
- 眼与鼻孔之间具颊窝
- 科
- 蝰蛇科
- 亚 科
- 蝮亚科
- 领 域
- 生命科学
蝮亚科简介
编辑蝮亚科可以称为有颊窝(facial pit或pit organ)的蝰蛇类,上颌骨中空,在眼和鼻孔之间间以颊窝孔开口,颊窝中的膜可以测定一定距离温度的微小变化,从而确定热血捕获物的大小和位置。头背面具大型对称鳞片或全为小鳞。前额骨前部腹面中央突起很小或缺失,后部腹中央无突起,蝶骨后管与前孑L分隔;腭骨背面中央具凸缘或有长的内鼻突;外翼骨前部表面窝与上颌骨关联。主要分布在美洲,亚洲及欧洲亦有分布,其中有些是十分可怕的种类,如响尾蛇Grotalus,以及热带美洲的大毒蛇巨蝮Lachesis mutus,后者可长达3.6m,毒量大,是最可怕的毒蛇之一,除少数外大都是卵胎生
[1]
。
蝮亚科分布
编辑蝮亚科食性
编辑食量大,食性广,以鸟为主食,兼食蛙、鼠、蜥蜴、和小型无毒蛇,如游蛇科的成员和裸鳞蛇、针尾蛇和盲蛇等。
蝮亚科特点
编辑本亚科与白头蝰亚科、蝰亚科最主要的区别是在头部两侧,眼与员孔之间有一叫陷,称为颊窝( facial pit)。上颔骨也具相应的凹陷。颊窝是一种红外线感受器,可感知周围0.001℃的变化,从而准确捕食。主要晚上捕食各类小型脊椎动物,多数卵胎生
[2]
。
蝮亚科性格
编辑性格较温顺,攻击性比眼镜蛇低,但比蝰亚科的成员攻击性高。毒牙较短,属于原始和进步之间的蝰蛇科成员。
蝮亚科分类
编辑属:蝮蛇属(Agkistrodon - Palisot de Beauvois,1799)
属:跳蝮属(Atropoides - Werman,1992)
属:棕榈蝮属(Bothriechis - Peters,1859)
属:森蝮属(Bothriopsis - Peters,1861)
属:矛头蝮属(Bothrops - Wagler,1824)
属:红口蝮属(Calloselasma - Cope,1860)
属:山蝮属(Cerrophidion - Campbell & Lamar,1992)
属:响尾蛇属(Crotalus - Linnaeus,1758)
属:尖吻蝮属(Deinagkistrodon - Gloyd,1979)
属:亚洲蝮属(Gloydius - Hoge & Romano-Hoge,1981)
属:瘤鼻蝮属(Hypnale - Fitzinger,1843)
属:巨蝮属(Lachesis - Daudin,1803)
属:墨西哥角蝮属(Ophryacus - Cope,1887)
属:烙铁头属(Ovophis - Burger,1981)
属:猪鼻蝮属(Porthidium - Cope,1871)
属:侏儒响尾蛇属(Sistrurus - Garman,1883)
属:竹叶青属(Trimeresurus - Lacépède,1804)
属:黑绿烙铁头属(Tropidolaemus - Wagler,1830 )